张爱玲作品中弥漫的“死亡气息”
张爱玲作品中弥漫的“死亡气息”,死亡意象以及她所描写的“死世界”中的“一步一步走进没有光的所在”的一群人鬼。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跨越时空维度:空间生存上的“荒原感”,时间流失的凄惶之感。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都宿命般一步一步“向下沉坠”,走向精神死亡。 张爱玲的作品好像是在“未经清扫的战争废墟之上长出的一株罂粟花,妖艳炫目却又象征死亡。”
张爱玲小说中以人物肉体死亡为故事结局或结构模式的有《牛》、《霸王别姬》、《花凋》、《色•戒》以及《沉香屑-第二炉香》。其中《霸王别姬》是张爱玲十六岁时的习作,但其中表现的死亡意识依旧很强烈,虞姬以爱情为生命,不管项羽成功或失败,“她不再反射他照在她身上的光辉,她成了一个被蚀的明月,阴暗、忧愁、郁结、发狂。”最终虞姬决然自杀死在项羽的怀中,张爱玲也坦言“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
《沉香屑-第二炉香》是张爱玲登上文学大堂的开始。张爱玲选择以新婚夫妇隐秘的私生活为题材,情节建立在“人言可畏至极使人疯狂”之上,主人公大学教授罗杰•安白登“是一个罗曼蒂克的傻子”,新婚之夜不懂性为何事的新娘出逃,使得满城人言飞上,一夜之间他变成了“道貌岸然”的色情狂。罗杰有口难辩,在强大的荒谬性的社会舆论面前,他生不如死最后选择煤气自杀。
而张爱玲后期的作品《色戒》中,作为学校剧团的当家花旦王桂芝,愿意牺牲自己的贞操去勾引汉奸易先生,但在执行刺杀行动的紧要关头一瞬间爱情的闪现使得她放走了易先生。然而就在当天,逃脱姓名的易先生下令一网打尽王佳芝一伙儿并且统统枪毙。这样的死亡可能传达了张爱玲对爱情的绝望,真正的爱若是昙花,绚烂即逝难以长久,注定死亡。
除了结局,张爱玲作品中情节中的死亡更是此起彼伏延延宕宕。《金锁记》中被曹七巧逼死的长白媳妇芝寿、吞食鸦片自杀的娟姑娘;《茉莉花香》中悲郁而死的冯碧落,《秧歌》中金根投水自杀,月香葬生火海,《十八春》中曼璐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