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文甫院士
1915年至1918年,嵇文甫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北大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代表的革新营垒,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嵇文甫不仅学到了知识,思想水平提高很大。
1918年秋,嵇文甫北京大学毕业回到河南,在省立开封第一师范等校任教。“五四”运动中,嵇文甫毅然站在爱国学生一边,鼓励和支持他们的爱国行动,并在斗争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九•一八”事变后,嵇文甫由于积极进行抗日爱国的宣传活动,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1933年8月,被迫离开北平,回到开封,任河南大学教授兼文史系主任。
1935年12月21日,开封万余学生集会,声援北平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嵇文甫不顾个人安危出席讲话,高度赞扬了学生们的爱国行动。
1937年12月,创办河南大学抗战工作训练班, 200余名青年参加学习。训练班结束后,嵇文甫和范文澜从中挑选70名青年,组成“河南省抗战教育工作团”,由嵇文甫任团长。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挑起内战。嵇文甫在《前锋报》和《中国时报》上,连续发表十余篇杂文,揭露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统治。1948年6月24日(开封解放的第三天)嵇文甫同王毅斋、赵俪生、罗绳武、苏金伞等70余名师生,奔赴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鲁山县,受到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等领导人的接见。组织上安排他担任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为创办中原大学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嵇文甫是一位笃实的学者,研究学术,锲而不舍,先后在哲学、历史、政治方面著述200余篇(本),200余万言。
《船山哲学》是嵇文甫研究王船山的成名之作,出版于1935年。当时,他和范文澜、侯外庐等学者,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王船山,代表了正确方面,为以后船山学术研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嵇文甫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河南省副省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河南大学及郑州大学校长等职,还兼任《历史研究》、《哲学研究》和《历史教学》编委,并领导创办了《新史学通讯》(即《史学月刊》)。在繁忙的工作中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并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由于他一贯坚持进步,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并做出了显著成绩,于1959年7月1日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10月9日,突患脑溢血症,10日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