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宋大、杨卫邦:教育一帜
俾受钦敬的教育家王义炽校长,以其高风亮节,治学严谨,教育有方,管理精当,赢得了人们的普遍敬重和高度赞扬。我们有幸曾在他教诲之下,度过了勤奋充实、生和谐、令人难忘的高中阶段。
自50年代中期开始,省华侨中学的学生歌舞团中,在王校长、沈思明副校长、黄虹老师等的支持下,我们几个来自各县、能操潮乐的学生做为艺术骨干,经过一番努力,成立了相对独立的学生中乐队,又叫潮剧队,积极开展活动。有一次,潮剧队到市郊浔洄村演出,天气很冷,归途又遇风雨,土帆船渡海困难,且有危险,王校长久等我们未回,十分焦急担心:亲自到外面探询、迎接,并吩咐厨房煮粥给队员吃,关怀备至。
仅从54年元旦至56年元旦这短短二年中,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排练,大部分剧目通过自己改编、作曲和导演,一共演出了《海上渔歌》、《中秋之夜》、《江秀卿》、《牧羊姑娘》、《难逃法网》等十几个短戏。其中扮演《活椋蒋介石》的男主角余学勤同学及《双送粮》女主角扮演者张如仙同学还先后获得市业余文艺汇演优秀演员奖,为以歌舞著称的侨中增添了新光彩。当时我们还帮助粤东戏改会缮写了一大批潮剧音乐资料,如唱腔曲牌鼓谱弦诗等(张伯杰先生经手)。潮剧队的活动,一直延续了好几年,同其他文体活动一起,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促进了读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那个时候,上午上四节课,下午上二节课,之后有一个钟头的时间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这时的校园处处“龙腾虎跃,莺歌燕舞”,生气蓬勃,十分活跃。也许有人担心,文体活动花了这么多时间,岂不大大影响学业?恰恰相反,同学们的右脑得到开发,各类特长受到培养锻炼,精神焕发,身一心康乐,学习主动高效,学业成绩特别喜人。56届高考,侨中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潮剧队中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十七人,仅一人因病缺考外,其余都考上了高校,好几个还考上名牌或重点大学;57届的高考更难,潮剧队几个应届生升大率也超过60%。由此可知,有组织地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对学业大有益处,远比一天十多个小时埋头课本和作业收效要大得多。我们的经历既是有力的证明,也是有益的启示,更是王校长领导有方,管理有度,思想开明先进的好结果。自然,当时侨中还有一批很好的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王校长还很关心毕业后的学生,有意跟踪培养。有些学生毕业后,仍时常得到他的教益与帮助。例如拨乱反正后,市师范学校决定恢复开地理课,王校(局)长即提议调毕业于地理本科的杨卫邦到那里任教;看到杨写的《潮汕地理》分期连载在《汕头教育》上,十分高兴,鼓励他修改充实,争取正式出版成书,真诚地寄于期望,使他们继续得到鼓舞与鞭策。
王校长和蔼可亲,从不装腔作势,威信完全自然地建立在他的高尚人格和治学精神之中,所以得到师生们的普遍爱戴。在外地工作和旅居国外的校友,一有机会来汕,首先必定要去拜望王老校长,如在京工作、前几年因公来汕的王宋大,百忙中也要抽出时间,前往王校长宅邸,促膝谈心,师生情浓。
在王校长带领下,侨中领导班子从无争权夺利之事,大家团结一心,兢兢业业,为培养祖国的有用之材诲人不倦,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形成了勤奋向上,活泼和谐的优良校风,保证了教书育人的成功。
我们可敬可爱的王校长,是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是汕头教育的一面旗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一份动力,我们永远怀念他!王校长永远活在人们尤其是汕头教育界和侨中学生的心中!
2001年12月25日
王宋大,全国人大副秘书长,教授
杨卫邦,原汕头文化艺术学校主任,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