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平
六十年代初,我从澄海被调到汕头地专机关干部子弟学校(初名七一小学,后拟办9年一贯制改名七一学校)工作。两年之后,该校下放汕头市管理,从小喾石搬迁到爱华街18号地区教育处原址,这使我有机会认识当时的汕头市教育局局长王义炽同志。
**那时汕头市教育局的局址在民生路,王局长与一些同志就在办公楼楼上和后面将就安顿家属,生活简单而俭朴。
王局长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慈祥的长者,作风民主,没有一点儿官气。在会议上对下面校长们布置任务时,口气很温和,使人容易接受。冰水当时汕头市的教育质量在广东省(除省会广州外)是名列前茅的,而汕头市教育局却只有一位局长(另有一位抓党务的总支书记高云峰同志),没有副局长。其任务之重,工作之忙,可想而知。
王局长对待在局里工作的同志,一贯是平易近人,一视同仁。对民主党派人士,也能推心置腹,共事无间,可以说是统战工作的模范。当时民盟的郭燕树、农工民主党的唐德昌,都在局里工作,他们对王局长的作风都很满意。
后来我被派到广东教育学院学习,到“文革”爆发才回汕头。在“文革”中,王局长最早一个成为教育系统“造反派”的批斗对象,备受折磨。直到“四人帮”倒台之后,他才得到落实平反,恢复局长之职。
王老局长离休后,本可优游岁月,闲享清福,可是他职休心不休。他觉得中国的教育问题还很多,教育事业还是任重道远。因此,他和刘斌、黄光正、陈仲豪、吴明静、郑觉等老同志于1988年9月发起成立了汕头市老干部关心青少年成长研究会。开始我还觉得这样做未必有实际效果,认为离退了,人走了,茶凉了,要起大的作用也难。但王老局长却不这样认识。一天他突然上门来找我,要我也参加这个研究会。他知道我当时在教育学会曾写了一些教育论文,认为我参加研究会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起一些作用。我为他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诚恳态度所感动,也就参加了。
当时研究会的会址设在中平街,会员多数是教育界人士,也有公安、政法及其他方面的老同志。老局长每次开会,都是从龙厦里住家步行前往的,确是够辛苦。
为什么离休了不享清福还愿意辛苦?这可以从他写的《为了下一代》发刊辞中找到答案。他说:“我们年虽老,却有一颗炽热的心,始终未敢忘忧国。”当时关研会的会员共48人,他们是王义炽、刘斌、黄光正、李德刚、吴明静、陈仲豪、李达、郑觉、郑苏民、张恩民、钟震、姚传声、林其辉、黄渊隆、廖烈南、张文序、张博禧、蔡雁生、周惠柏、刘冠群、林芹、王纪平、李风、周昭隆、黄进绵、萧丰(女)、高洁(女)、王陵(女)、顾幼珍(女)、罗素娟(女)、陈远珠(女)、陈维白(女)、李文(女)、郑晓风、陈君福、郭燕树、方浩明、李伟怀、李亮、陈国苌、黄宏举、郭敏、曾光华、郭川辑、郑建猷、刘唐、张明、罗怀义。
为了正常开展工作,关研会成立了领导机构:顾问是李习楷、庄明瑞、刘斌。会长是王义炽。副会长是黄光正、陈仲豪、吴明静。秘书长由吴明静兼任,副秘书长是王纪平、郭燕树、李伟怀、李文(女)。还设了理事会,除正副会长和正副秘书长民为当然理事外,李德刚、郑觉、郑苏民、钟震、张恩民、林其辉、蔡雁生、黄渊隆、肖丰(女)都是理事会成员。这样,在有丰富的行政领导经验的王老局长带领下,关研会的机构,算是颇为健全了。
有了健全的机构,还要有上级党政的支持,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效。在这方面,老局长特别积极主动。他多次找市委和政府领导同志汇报工作。他认为,为了党的事业,就不怕脸皮厚、脚皮薄。有一次,为使领导同志支持他“在汕头市建立关心青少年工作委员会”的建议,除了书面报告外,他还特地到领导同志家中要求面谈。当得知领导同志因忙一时未能接见时,为了不浪费时间,他就找个地方一边打太极拳一边耐心等待,直到领导同志接见谈话为止。他这种不怕麻烦一心为公的态度,也感动了市里一些在职的领导干部,使关研会的工作在困难中尚能不断前进,不断发展。
老局长深知要做好教育下一代的工作,就必须洞察时务,明了当前形势,不能思想落伍,因此他天天读报,每见报刊中登出有关教育青少年的好文章时,便叫人复印几十份,分送会员学习,让大家分享这些精神盛宴。他自己也经常动笔写教育经验和教育论文,希望借此在培养下一代的工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为了下一代》会刊的主编,我有时认为他的文章在某些地方可以修改,征求他的意见时,他都虚心采纳;偶有不同见解也能实事求是地提出来探讨。从这些平凡的小事,可以见出他境界高尚,虚怀若谷,确有过人之处,确是耐人学习。
王老局长以耄耋之年,长期为祖国的下一代而操心,而工作,而奋斗,最后终因操劳过度,心脑支持不住而致病,而作古。这是我们眼前明摆着的鞠躬尽瘁,奉献一世的活典型。他的名字,应该在汕头党史和汕头教育史上,永远流芳!
提起老王局,千群多塾谙。
全心为教育,十载受摧残。
腹似五湖阔,胸留一寸丹。
鞠躬尽瘁矣,古语不虚传。
2001年11月24日
(作者系汕头市关工委副秘书长兼《为了下一代》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