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俨-成就及荣誉贡献
发布时间:2011-01-13 14:21:57
发布人:
天堂天使
1917年李俨在《科学》杂志2卷2期上发表了《中国算学史余录》,1919年又发表了《中国数学源流考略》(载《北大月刊》1卷4、5、6号)。这是李俨最早的两篇论文。其中《中国数学源流考略》一文,很可能即是与史密斯合作计划的中文原稿。自此时起,直至去世,李俨数十年如一日,持续地进行了中国数学史研究。按其逝世前不久自编的论文目录统计,一生前后共发表了论文百余篇,专著十余种。可以说,李俨在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内,和同时代的钱宝琮(1892-1974)一道,同是当之无愧的学科奠基人。 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李俨进行中国数学史研究的高峰时期。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这些论文经修订,由李俨自编为《中算史论丛》1—4集(商务印书馆,1933、1935、1947)。50年代初期,李俨又对其修订增补和调整,重新编成《中算史论丛》1—5集(科学出版社,1954、1955)。新编《中算史论丛》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李俨在中国数学史研究工作中的各方面成就,从论文最初发表,到《中算史论丛》最后编定,前后历经30余年,可称为是他毕生的得力之作。从各集所收论文的内容看: 第一集为中国古代数学家各项成就的集录。其中包括分数论、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定理(勾股定理)研究、平方零约术、大衍求一术、纵横图、帕斯卡(Pascal)三角形(贾宪三角形)研究、方程论、级数论各篇。列于书前的“中国数学史绪言”,对中国数学进行了综合介绍。 第二集的内容为对中国各时代的算书加以集录和研究,同时论述了30年来(至50年代止)中算史新资料的发现,以及明代算书志、清代中算著述集录等。 第三集的内容为明清时期传入的西算以及中算家关于对数、三角术、割圆术、圆锥曲线等方面的研究。书前列有《中国的数理》一文,以便对中国数学进行综合性的了解。第三集末尾附有《梅文鼎年谱》一篇。 第四集为筹算和珠算,并对唐、宋、元、明、清各代数学教育进行系统论述。对古算书《测圆海镜》作了详细的解释。书末附有李善兰、华蘅芳二位清末数学家的年谱。 第五集为上古以及唐代中算史的综合叙述,还有中国和印度、阿拉伯、朝鲜、日本之间数学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国数学史学史以及清代数学论文目录,37年来中国数学史论文目录(截至1948年10月止)等。 除论文集之外,李俨还有多种专著出版问世。《中国算学史》(商务印书馆,1937)和《中国数学大纲》可为其代表。《中国数学大纲》一书的上册是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1958年,李俨除对上册进行大量增订之外,又将下册一并出版(科学出版社)。《中国数学大纲》一书前后也经历了20余年时间。《中国算学史》和《中国数学大纲》二书,都是按时代先后的顺序而编写的断代体的中国数学史著作。尤其是前一种,在国内(包括港台地区)曾多次印刷,流传较广。此书在1940年还被译成日文出版(岛本一男、薮内清共译,东京生活社)。 对自己的著作不断地进行补充和修订,是李俨研究工作的一大特点。从发表单篇论文到编入论文集,再对论文集进行增补调整,有时要反复地多次进行。如果把多次重复的工作都仅作为一次来统计,李俨一生所发表的论著总计在200万字至300万字之间。如果把反复性的增订工作也计算在内,他的总工作量当在1000万字以上。这样大工作量的研究工作,大都是在繁忙的千里铁道建设工地上,利用业余时间,一点一滴逐渐积累完成的。他这种锲而不舍、数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实堪为后人之楷模。年老以后,李俨常常对学生谈起他随身携带数十箱古算书,常年奔波于陇海铁路各个工地,许多论著多是在迢迢长夜的油灯下奋笔写成的情景,用以激励后生学子的上进。李俨的信条是:“自修亦非难事,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专”、“业余时间进行研究,最好能按年按月订出计划。要有坚定的意志,既不贪多,又不中断”、“不求急就,一年不足,期以十年,十年不足,期以终身”。李俨的一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作的。 李俨以他自己所掌握的现代数学知识为基础,对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进行整理和研究,开创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局面。同时他又承继了清代乾嘉学派之余绪,遵循了该学派所提倡的“实事求是”、严密考证的传统的学风和方法,言必有征,无征不信。他的论著总是以资料的详实而著称。至于对各种问题的论断,则多是引而不发,他总是期望读者自己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以此形成了他自己特有的文风。 中国数学史研究,资料的搜集当为首要。李俨以毕生之精力努力搜求古代的数学典籍,藏书之丰富实堪称海内独步,其中有不少稀世珍本。在本世纪的前半叶,在国际、国内战乱频繁发生的情况,搜集并保存了一批珍贵典籍,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李俨逝世后,全部藏书经家属捐赠,现在收藏于北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为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广为利用。 1955年李俨由陇海铁路局奉国家之命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一级研究员,同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5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成立,李俨被任命为室主任,直至逝世。1958年,李俨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1年李俨积劳成疾,不幸患心脏病,时时入院治疗。但他仍披简搜牍,坚持笔耕不辍,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1963年1月14日凌晨,李俨终因心脏病不治,逝世于北京医院。1月17日举行公祭,同日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