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应庚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040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17日

一蓑烟雨任平生——回访著名经济学家朱应庚

发布时间:2009-12-17 10:33:54      发布人: 天堂天使

    爱国学者饮誉学林 
     
    走进棋阳路朱应庚的故居,穿行于泥土夯实的百年古巷,细细品读着经济学家朱应庚的传奇故事,有着一种别样的滋味。环顾故居,精致的雕花格子门,雀替上镂空雕刻的灯笼柱,院子里石头雕琢的石花台……让人不禁浮想联翩:那个久远年代里,这里该是少年朱应庚的百草园吧。 
     
    我们拜访了朱应庚的姨娘王闺贤。已经年过百岁的王闺贤老人虽然行动有些不便,但对于当年的事情她仍记忆犹新。朱应庚的外公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劝学所所长王国靖。出身书香门第的王闺贤和姐姐从小就受到家庭熏陶,读了不少的书。王闺贤说,那个时候,姐姐在家里做家务,她就背着朱应庚到处跑,朱应庚也很逗人喜爱。后来,姐姐一家搬到昆明居住,来往也就少了,只是记得小时候的朱应庚很聪明,很好学。这位百岁老人说,朱应庚从小就知道玉溪永远是他的故乡,他感谢故乡的亲情和培育。 
     
    虽然我们这次的探访,朱应庚教授早已和我们时空相隔,但从他的舅舅王家鸿的讲述中,我们依然为他的精神所折服,为他的学术贡献肃然起敬。 
     
    今年84岁高龄的王家鸿和朱应庚年龄相仿,往来甚密,说起他的事迹仿佛历历在目。1922年1月12日,朱应庚出生于红塔区州城。朱应庚曾经说过,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朱应庚的母亲王闰臣是一位有文化的贤淑女性,朱应庚刚满3岁,母亲就教他读书认字。朱应庚从小就聪明好学,到6岁时,他已经能背诵《三字经》、《大学》、《中庸》、《诗经》,虽不能理解,却已识字很多。 
     
    1928年,朱应庚在州城希圣小学读书,由于成绩优异,六年的小学他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全部读完。1930年,他随父母移居昆明,初中和高中就读于省立昆华中学。王家鸿回忆说,那时读书、学习知识已经成为朱应庚的第一兴趣。由于成绩特优,他连年获得奖学金,基本解决了他的读书费用。1940年,朱应庚考入西南联大经济系,经4年苦读,以优异成绩获得毕业证书。1947年,他抱着“科学救国”的想法,考上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经济系的硕士研究生。一年后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接着攻读博士学位。在这期间,他结识了一直和他是大学同学的杨振宁,两人志趣相投,结为好友。毕业后,新中国诞生的喜讯传来,他和留美的中国同学欣喜万分,举杯庆贺!盼望早日回到祖国,参加祖国建设。当时,美国政府也想留住这批学生,表示会给予优厚的学费及一切生活费用,毕业后负责安排一个好工作。经过多方面的斗争,朱应庚和其他爱国学生一起,终于在1949年底第一批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放弃了他已攻读一年的博士学位。朱应庚说:“祖国高于一切!为了祖国,自己可以什么都不要。” 
     
    祖国,在朱应庚心中是一个最亲切、最庄严、最神圣的字眼。他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说起这件事,王家鸿也为朱应庚的这种精神感到自豪。几十年过去了,朱应庚和新中国一起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但他的爱国之心依然挚烈。 
     
    回国后,朱应庚一直在云南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同时担负着一些重要的学术和社会工作。他先后担任过云南大学经济系主任、云南财政学会副会长、云南金融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经济学会会长、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外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理事、广州(七省区)国际金融学会顾问、《云南省志》副总纂等学术和社会工作职务。 
     
    1978年,也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第一年,经济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十年动乱,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作为一位从事经济专业的学者,朱应庚深感责任重大,想赶快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经济人才,为祖国建设服务。他为云南大学经济系的筹备工作而操劳,经常深入大街小巷、商场店铺、工矿农村调查研究,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每年朱应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基层搞调查研究,他总是带着问题下去,在实践中研究中国经济的新动态,回答新问题。 
     
    朱应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经济学的理论中自成一家。从1978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发表了一系列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文章,以深邃的目光,独到的见解,阐述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认为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我国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朱应庚关于发展云南经济的一系列研究,鲜明地从云南省情出发,突出边疆特点,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践意义,受到云南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术界的好评。作为云南省政府的经济顾问,朱应庚以经济学的精深造诣,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格局来看待云南的经济发展问题。早在1989年,他就提出“云南应向东南亚全面开放”的观点,对云南“两烟”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始终一贯,他认为:“两烟”是云南经济的一大优势,举足轻重。朱应庚辛勤耕耘50载,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经济人才。正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他以经济学的精深造诣,潜心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他发表了一百余万字的经济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正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他为云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富民兴滇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而且有不少已经付诸实施。    

    “父亲是心中永远的骄傲” 
     
    几经周折,记者电话采访到了朱应庚唯一的女儿朱利。朱利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目前在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工作,从事科研和外事工作。谈到父亲,朱利觉得父亲在自己心中就像一座高山,是自己只能仰望而遥不可及的。 
     
    朱利的印象中,朱应庚是一位既严厉又慈祥的好父亲。父亲从小就教育她要堂堂正正做人。让朱利印象最深的是,在她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亲让她到爷爷家看一看叔叔从外地回来没有,朱利由于年纪小又贪玩,还没到爷爷家就转头回家告诉父亲说叔叔没有回来。几天后,父亲得知叔叔回来的消息,知道朱利说了谎话,很是生气,拿起扫帚打了她,在朱利的记忆中,父亲从没这么严厉地教训过她。从那以后,朱利明白了诚实的重要,直到现在,她还一直用这个故事教育自己的儿子。 
    
    朱利说,生活中朱应庚是一位好父亲,工作上,他更是一丝不苟。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朱利一家三口加上奶奶就住在一间22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每当她6点多起床跑步的时候,经常可以从门缝里看到父亲的房里亮着灯,父亲正趴在桌上认真地写着什么,这时候,她知道父亲肯定又是一夜没睡。父亲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她。 
    
    朱应庚每次回到玉溪,总要带着朱利到老房子看看,给她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虽然父亲已过世,但在朱利的心中,父亲是她永远的骄傲。很多时候,朱利都会翻出父亲留下的《留美见闻》细细阅读,里面记叙了父亲学习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她还把其中的几个章节翻译成了中文让儿子看,把父亲的故事讲给儿子听,让孩子在父辈们的精神中成长。朱利说,父亲是家族的荣幸,是儿女们的骄傲,那种骄傲是不张扬的,是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的平淡和幸福。

                                                                                                                  来源:玉溪日报  作者:杨蕊 雷蕾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