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到汶川的时候,尽管甄励富一心想着“赶紧做事”,可是当汶川模式与江门模式碰撞的时候,还是让他焦急万分。
“这里的‘马上’和‘恼火得很’可让我印象深刻啊!呵呵!”甄励富笑着说。
2008年8月7日,甄励富带着江门市对口支援汶川县雁门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组抵达汶川雁门。年近50岁的甄励富用三天半时间,走遍雁门乡9个行政村22个村民小组。三天半的实地调查,他不仅看到了各村受损的严重程度,也看到了村民生活的艰难。
甄励富很快发现,汶川当地人最喜欢说“马上”。当时甄励富以为,这就是立即的意思。接下来,令甄励富哭笑不得的是,通知乡干部开会,说好是上午9点,结果到了上午9点30分还没到,打电话过去询问,都说“马上”,结果时间过去了近40分钟人才聚齐。
他渐渐搞明白了,“马上”只是当地一种应付的口头禅,并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另一句让他害怕的话是“恼火得很”。甄励富说,一项工作交办下去,本来分工协作,可以很快完成,可到了差不多完成的时候一检查,都是异口同声“恼火得很”。
这种缺乏时间和效率的观念,让甄励富开始的工作根本推动不了。“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广东深圳二三十年前就提出来了,而在这里,在我们来以前还没有这个意识。”甄励富说。
后来,甄励富便在一次乡村干部大会上提出要求:希望乡村干部们能够在工作中不再说“马上”和“恼火得很”,而把“马上”改为具体的时间,比如说几分钟后能见面就请说明是几分钟,如果的确遇到了“恼火得很”的事,也请说明为什么恼火,然后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甄励富半开玩笑半认真,会上也响起善意的笑声。
而另外让甄励富难忘的就是修建汶川一中时所遇到的困难。“因为这个汶川一中啊,我的头发都白了好多哦,呵呵!”甄励富笑着说。只不过,对于曾经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甄励富已不愿多说。
回头检视援建工作的得失,甄励富诚恳地说,广东带给汶川的应该不仅是硬件工程的建设,更应该做的是对人的培训。“围绕这些硬件设施,要发挥最大效益。对人的培训和改造,以前还没有意识到,现在就必须做了,不然你做了可能会白做。”
末了,记者问到2009年年末最大的心愿是什么,甄励富微微仰起头,笑着说:“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