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陈子尚烈士
一心革命死而后已
——记陈子尚烈士
王升新
陈子尚是掖县(现为莱州市)党的发起人之一,曾先后担任中共掖县县委宣传委员、掖县特支组织委员、特务队副队长、五旅十四团营教导员、民运工作队队长等职。1941年壮烈牺牲。
陈子尚是我党的优秀党员。他对党忠诚,热爱人民,为掖县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建立、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陈子尚,名起志,字子尚。原籍莱州市苗家镇高家村人。1907年阴历三月初六日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他少年时代,母亲就给他讲述了岳飞精忠报国、《水浒》英雄好汉等许多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树立起学习那些为国尽忠、杀富济贫、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的思想。
1917年,他在本村初级小学读书,后升入北障高级小学学习。他学习刻苦,好写善画,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他的性格倔强,不畏强暴,勇于扶弱济贫、助人为乐,除了积极帮助贫困同学补习功课外,还经常把自己的笔墨纸张送给他们使用。1923年父亲去世,母亲在家境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卖地供给陈子尚继续读书深造。
1925年,陈子尚考入掖城山东省立第九中学,他除了认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外,还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学到了不少革命理论。该校进步教师也不断对学生进行爱国反帝教育。陈子尚怀着复兴中华抵御外侮的雄心壮志,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他散发传单,张贴标语,还协助学生自治会主席郑耀南组织学生开展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抵制日货的游行示威和反对山东省教育厅推行的读经会考制度的活动。一天晚上,陈子尚偷偷溜进校长李浩光的宿舍,把标语贴在他的床头上。第二天早晨,李浩光发现标语,暴跳如雷。李浩光把陈子尚视为嫌疑分子,多次刁难和报复。1927年秋,尚差1年才能毕业的陈子尚愤然离校回家。在母亲的支持下,他和另两名青年合聘了1名知识渊博的老先生,花半年的时间补习完了中学课程。陈子尚为人忠厚、处事正直,积极以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人民群众服务,因而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1928年,他被村民推选为高家村村长。
(二)
1930年,陈子尚在小兰埠小学任教师。有的穷人子女因拿不起学费不能到校学习,陈子尚为了使更多的穷人子女上学读书,就让这些学生免缴学费。教学中,他选取了不少思想进步、富有教育意义的教材,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课》等。他利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年秋天,陈子尚经王鼎臣、郑耀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他与郑耀南、王鼎臣等同志一起,按照山东省委的指示成立了掖县县委,他当选为县委宣传委员。年底,县委为了对党员进行教育,创办了党刊《红星》。为了印刷《红星》,陈子尚和县委的几个同志经常彻夜不眠。《红星》报刊的印发在党内产生了很大的教育作用,提高了党员的思想觉悟,推动和指导了全县的革命斗争。
1931年,掖县农会在县委的领导下,取得了与国民党和封建势力竞选区、乡镇长斗争的胜利,部分共产党员和农会会员被选为区、乡长。他们利用取得的权利,在这些区、乡修改了出夫打差的规定,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县委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斗争的成果,决定8月的一天晚上,在郑耀南家开会。当时,正逢王河发大水,为不误开会,陈子尚涉水渡河。王河河宽浪急,他几次被浪涛卷没水中。他以自己顽强的毅力与洪水拼搏,终于胜利地渡过了王河,准时参加了会议。为了党的工作,他不顾家庭的安危,经常组织党员在自己家里开会,研究布置工作。在白色恐怖下,党的活动经费非常紧缺,陈子尚把教学挣来的钱大部分用作党的活动经费。陈子尚自己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妻子养活着一个老婆婆,拉着4个孩子,最大的不满10岁,整天节衣缩食也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1931年秋,为了发展和加强西由一带的党组织,陈子尚根据县委指示到四区西由镇街西头村小学教学。在陈子尚的努力下,党在西由一带的工作很快打下了基础。不久,县委书记郑耀南也经陈子尚等人介绍转移到西由镇前邓村小学教学。县委的活动中心随之转移到西由一带。
1932年2月,烟台特支接通了与掖县县委的联系。4月,烟台特支派张凤鸣来掖县工作。张凤鸣来掖县以后,县委成立了党的秘密武装特务队和掖县特别支部。陈子尚分别担任了特务副队长和特支组织委员。特务队是掖县县委的秘密武装,特务队的成立使掖县县委开始走上了秘密组织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为了提高特务队员的军事素质,陈子尚等人经常在星期天组织特务队员到后邓村西王河崖的树林子里练习打靶。为了避免国民党的怀疑,他们还叫上地主联庄会的头头,带上几名会丁一起去进行演习。为了宣传群众,不断扩大革命影响,陈子尚经常深入群众宣传革命道理。阴历
1933年8月,郑耀南遭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密令通缉,被迫转移到外地从事革命活动。临走时,陈子尚送给他一部分钱让他路上用。不久,陈子尚收到耀南的回信,信中说:“子尚兄,为了革命,我有家难归,我的母亲、孩子,就是你的母亲、孩子,我只好委托你费心照顾了。”陈子尚满含热泪读完了信,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从那以后,陈子尚时常看望和照顾郑耀南一家。为了继续巩固前邓村的工作,郑耀南走后,陈子尚从街西小学转移到前邓村小学任教。
1934年以后,掖县的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起来,农会被解散,党的领导人被通缉,革命力量遭到镇压。在白色恐怖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县委与上级党组织失掉了联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县委及时改变了斗争策略,由过去的公开斗争转变为地下隐蔽活动。县委一方面派出一部分党员积极与上级党的组织联系,一方面组织一部分党员以隐蔽的身份打入国民党和地主阶级基层政权或联庄会的内部,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为革命高潮的到来,积极做准备工作。
1936年,陈子尚根据县委的指示,到六区大朱乡任乡公所书记,负责会计和秘书工作,除为群众办事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天津西医函授学习,准备以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为革命、为人民服务。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大举进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进行全面抗战,10月下旬,县委在后吕沟东小学和诸冯小学召开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北方局和山东省委关于组织抗日武装、举行武装起义的指示,作出了整顿党的组织和建立抗日武装的决议。县委根据党员的分布,将全县党员组成6个区委,陈子尚和郭欣农负责六区区委的工作。陈子尚积极贯彻执行县委决议,深入宣传发动群众。不到1个月的时间,他和郑耀南、郭欣农等人一起组织成立了以共产党员和过去的特务队队员为骨干的六七十人的“人民抗日义勇队”。在陈子尚等人的组织领导下,“人民抗日义勇队”成为日后举行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这期间,陈子尚除了积极搜集枪支弹药,组织发动抗日武装以外,还协助郑耀南做了武装起义前的大量的组织准备工作。他在家乡周围建立起不少秘密联络点,使六区北障村成为发动领导抗日武装起义的中心。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工作之后,县委决定
(三)
玉皇顶起义胜利后,掖县县委以起义部队为基础,创建了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并以县委为基础成立三支队党委。三支队党委为了加强对地方工作的领导,重新成立了掖县县委,陈子尚任掖县县委组织委员。陈子尚按照三支队党委和县委决定,一方面积极隐蔽地发展党员,扩建党的基层组织;一方面公开宣传动员群众积极拥军参军,建立地方政权。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三支队仅用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支拥有3700多人的抗日武装。七八月间,各区区委、区政府、自卫团和各界群众组成的抗日救国总动员委员会及工、青、妇等抗日救国组织全部建立起来。全县的经济建设和宣传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
在掖县组织发动抗日武装的同时,招远县的焦慎卿也以抗战为名,组织成立了几百人的地主武装,名为胶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为了团结四支队共同抗日,三支队党委决定派陈子尚带领张沧海、原伟明等30多人到四支队做争取焦部工作。陈子尚到焦部以后,担任四支队政治委员。他耐心地向焦慎卿和他的部属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力图把这支军队改造成一支人民的抗日部队。但是,由于焦慎卿顽固坚持反动立场,对陈子尚等不断地采取一些不友好的措施,陈子尚不得不带领工作队撤出四支队。在陈子尚教育争取下,曾在高家村当长工的焦慎卿的警卫员孟兆瑞一起跟了出来,参加三支队,成为我军坚强的革命战士,以后在与敌人作战中英勇牺牲。
1939年1月,张宗援、刘桂棠等日伪军为了扑灭胶东的抗日烽火,大举进攻掖县。16日,我胶东主力撤出掖城。掖城沦陷后,陈子尚随军东上到栖霞、招远、平度边界山区坚持游击战争。临走时,他托人给他妻子捎回一封信,信中说:“举先,为了革命,我随军东上。你和孩子的生活我无力照顾,你要跟我母亲学会我家祖传的做果子(糕点)的手艺,以便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3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根据上级指示,进行了第一期整军,将所属部队改编为十三团、十四团、十五团。陈子尚先后担任过十四团营教导员、民运工作队队长。5月,陈子尚随五支总部在栖霞县城和莱阳县城参加了攻打日伪军的战斗。在这两次战斗中,我军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两县县城。在收复莱阳县城的战斗中,我军把日伪军首领张宗援击伤,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保卫了胶东的抗日根据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1940年12月,日军为了分割蚕食大泽山根据地,控制平、招、莱、掖4县的交通要道,日军首领大岛带领日伪军200余人到4县边界的中心地带郭家店修筑据点。为了拔掉这颗钉子,五旅两个主力团,在掖县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对驻郭家店修筑据点的日伪军发动了围攻。经过5昼夜战斗,我军将日伪军击败。战败的日伪军夺路而逃。陈子尚带领青年营在庙埠河埋伏,给窜逃掖城的敌人以坚决打击。此役,我军彻底粉碎了敌人在郭家店安设据点的企图。陈子尚不仅作战勇敢,是我军的一名优秀指挥员,而且体贴爱护同志,是革命部队中一名忠诚的人民公仆。郭家店战斗结束后,陈子尚随部队转移到招远县。一天,曾在三支队政治部工作过的李晓岩转院经招远碰见了陈子尚。陈子尚看他有病在身,衣服单薄,把自己的军大衣脱下来给李晓岩披在身上。陈子尚常常把自己的东西送给战友或伤病员。
1941年,日伪军对胶东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扫荡”,在“扫荡”中,实行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胶东的抗日斗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这年4月,陈子尚到黄县、招远、掖县等地开展扩军工作。一天晚上,他住在掖县七区东埠上村。自从东上以来,他一直没机会回家。这个村子离高家村不远,这天晚上,他做完群众工作后顺便回到家中。孩子们早已睡熟了。他端着油灯凑到孩子们面前,一个一个地端详。他看着4个骨瘦如柴的孩子,心里一阵阵地酸痛。他停了好大一会儿才对妻子说:“举先,孩子还能活着,多亏了你照顾。”妻子含着泪说:“子尚,咱家没有地,上有老下有小全靠你一人养活。可你一去就是几年不回家。你革命我不反对,在外面是革命,在家也能革命,你何苦扔下我们那么远呢?”陈子尚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何尝不想家。可是,共产党员要个人服从组织,党组织叫到那里咱就得到那里。这次我回家看看,不知何时再回来,家中靠你一个人了。你一定要顽强地生活下去,等全国解放了,咱们穷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我再回家和你一块生活。”临走时,妻子看着丈夫穿着一条破烂不堪的单裤子,不忍心让他这样离去,只好把自己的旧单裤换下来让他穿上。陈子尚为了减轻妻子的一点负担,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能接受革命教育及早参加革命,他带上13岁的女儿淑贤连夜返回部队。回部队以后,他把女儿安排在掖县八区泥沟子村我党举办的一所小学读书。但是,万万没想到,陈子尚这次回家竟是他和一家老少的最后一次见面。
掖县八区是山区,群众基础好,是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日伪军对这一带的“扫荡”既频繁又残酷,这一带群众的生活特别艰苦,抗属不断受到敌人的打击报复,生活更是困难。政府虽然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但在战争的环境下,有的抗属和荣誉军人的生活,仍然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因而影响了扩军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迅速解决这个问题,4月11日,陈子尚奉命来到八区蒋家村,和当地政府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使许多抗属和荣誉军人的口粮问题得到了解决。当天晚上,陈子尚住宿在村西头的本部战士徐文香家中。12日凌晨。小庙后据点敌人突然包围了蒋家村,陈子尚为了徐文香一家和全村老百姓的安全,不顾徐文香母亲的再三劝阻,翻墙向村外南岭突围。因地势不熟,陈子尚暴露在山坡高处,被敌人击中,但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握紧手枪,一连打倒跑在前面的三四个敌人。敌人的骑兵从前后包围过来,把陈子尚团团围住。陈子尚拿出身上仅有的一颗手榴弹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但还没来得及拉响导火索,就光荣地牺牲了。
陈子尚牺牲时只有35岁。陈子尚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为革命奋斗,为人民献身,是陈子尚的革命誓言,也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陈子尚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的革命思想,永远激励着人民努力拼搏,勇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