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坚持革命的郭招贤同志
一生坚持革命的郭招贤同志
郭招贤,始兴沈所沈北郭屋村人,生于一九一四年,家庭清贫,其父郭裕昌是基徒教教士,曾任德华小学校长,生有六子、一女,招贤排行第六,人称“六郭”。
一九三一年郭毕业于始兴中学,因家贫无法深造,而从事教学,先后于县一小、马市小学、德华小学及翁源岩庄小学和风度学校任教。此期间,受革命思潮影响,秘密阅读《中国****五年来之政治主张》、《共产主义浅说》、《中华时报》、《向导》等进步刊物,从而对革命认识不断加深,经受了第一次土地革命洗礼。
一九三一年与陈亿勋、吴新民、陈培兴等恢复顿岗、杨公岭等地农会,一九三六年参加“始兴青年歃血团”,秘密进行组织武装活动。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O年,郭招贤任德华小学校长,该校成为“歃血团”活动的据点之一,并扩大活动范围,与吴新民、邓文槐、谢义兴等组成“旋风球队”(以篮、排球为主),同各兄弟学校及机关团体交流球艺,增进各界人士联系,郭因球艺精湛,获得体育界好评。
一九四O年,始兴建立中国****组织,郭招贤第一批入党。同年省委机关由南雄迁至始兴,郭担任省委政治交通员,并选定沈所区郭屋村背后的“红围”为省委机关所在地,电台也由多俸堂迁至红围,为了省委机关不出事故,郭说服当时靖平乡乡长孔昭平(郭的学生),让郭的三哥郭贻生出任靖平乡第四保保长,以作掩护,确保了省委的安全。
那时,除“红围”外,始兴县城的东门街、城东郊的多俸堂驻有省委干部和工作人员,郭招贤身负省委同所属县的党组织之间往来传递情报任务,当时郭招贤住在刘镇营德华小学。一次,省委有重要文件传达,由德华到多俸堂距离约五公里,中途上围街和白石坪村,均有国民党驻军岗哨,行人皆受检查,郭遂邀一小学生何世兰作伴,把文件藏在书包里由何携带,行进间一前一后,神态自若,顺利通过。
一九四九年,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始兴地下党随之停止活动,郭与陈培兴等以“始兴青年歃血团”名义继续进行革命活动。至一九四四年六月,组成临时县委,恢复活动。
一九四四年,郭于风度学校任教,八月粤北紧张,学校组成“始兴抗日自卫风度卫校独立分队”,郭任队长。十一月率分队一部分到八约一带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后因国民党县政府撤销分队建制返回风度。
一九四五年二月,始兴沦陷后,在始兴委直接领导下,分队秘密再次挺进八约,并以外营为根据地四处袭击日军,发展“抗盟”组织,组织民兵,扩大队伍,并同时派出风度分队干部郭招信担任外营抗日常备队(简称营队)指导员,郭招贤亲自指导营队工作,为培养壮大这个队作出了贡献。
一九四五年五月初,国民党始兴县长江锦兴,纠集地方团队袭击外营,企图消灭抗日武装,郭招贤率分队、配合郑屏队和营队给敌以重创。
五月十三日,“始兴人民风度抗日自卫大队”正式成立,郭招贤任第一中队长,在大队领导下,该队四出袭击日军,巩固了八约根据地,大队活动范围扩大化至浈江南岸及始兴平原。
七月底,日军撤离始兴,国民党一六O师和一八七师为抢夺始兴人民的抗日胜利果实,于八月一日兵分六路围攻风度区,在突围前,对坚持掩护群众的营队指导员郭招信说:“你要为群众的生命安全坚守村庄,死亦不要向敌人屈服”。“八一”事件后,郭招贤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坚持斗争,与队员同甘共苦,斗争意志更加坚强。
一九四五年九月,东纵、珠纵相继到达始兴,与风度大队会师(以后归属东纵编制),郭率部协助东纵活动。次年六月东江纵队奉命北撤,郭招贤随队北撤至山东烟台。郭在北撤前夕,回到外营村在背后禾场上向坚持隐蔽斗争的同志及乡亲们告别,大家依依不舍,纷纷要求一起参加北撤。郭满怀信心地鼓励大家说:“你们留下坚持斗争一样为了革命,我们一定会回来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郭招贤北撤后奉命调入华南军区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任第四野战军两广纵队司令部军事参谋,珠江军分区作战科参谋、副科长、科长等职,解放战争中,随队南征北战,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高级步兵学校教员、防化兵司令部参谋、防化兵学校校长、军事工程学院院务军需处处长/对担负的各项工作,他勤奋不息,终于积劳成疾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就医,于一九七六年五月十日五时二十分不幸逝世,终年六十二岁,葬北京八宝山公墓。在追悼大会上悼词对他一生作了“忠于党、忠于人民、艰苦奋斗、克已奉公、谦虚谨慎、光明正大、团结同志、作风正派、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