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五一”反扫荡中的抗日英雄团
最近看到网上有人说,冀中抗战事迹出名并不是当地八路军战斗力强,而是出的文人较多,靠电影、小说、散文出了名。果真如此吗?其实,小说散文大部分还只是描写了地方武装的斗争,更大规模、更残酷、更惊险的八路军冀中正规部队的英雄故事,还很少有人用文学形式提及。如果你想知道冀中八路军部队,是怎么面对穷凶极恶的小日本,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不妨看看他们的缩影,一支英雄部队是怎么干的。
在1942年“五一”大扫荡的残酷环境下,这支英雄部队指战员们的胸中,燃烧着为冀中百姓报仇的烈焰,迸发出无畏的英雄豪情。他们面对强敌,掩护百姓,主动寻战,占领先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专门收拾鬼子的王牌部队,逐步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在烈火硝烟中壮大了队伍,被晋察冀军区授予“战斗英雄团”。
他们是谁?这还得从头讲起。
要知道吕正操当年领导的八路军冀中军区为什么了得吗?因为那是在敌后的敌后――小日本统治的核心区里建立的根据地。在日本鬼子华北方面军的眼皮底下,冀中平原到底有多少八路军正规部队?有四个军分区,每个军分区又约有两个正规团、多个地区队。在这样的环境下别说打仗,就是这些部队能够生存下来就很了不起。
为什么讲“五一”反扫荡的故事?日本鬼子对冀中平原为期两个月的“五一大扫荡”,是在整个侵华期间,发动的最残酷、最血腥、最激烈、最恐怖的战事之一。因为日本鬼子“三光政策”落实得好,整个冀中平原被形象地归纳成三句话:
抬头见炮楼,
迈步是沟墙,
村村闻哭声;
以往富庶的平原到处硝烟烈火,一排排日本兵端着刺刀来回搞篦梳式的拉网战。日本鬼子经过兽性教育,根本不拿中国人当人,人间就变成了地狱。冀中的乡亲们生活在火光、瓦砾和亲人的遗体边,日本人还要抢光所有的粮食。仇恨有多深?
1979年我去安国县一个村采访时,听说当年村里那些年长望高的老人们,都吃过烧焦了的鬼子肉。今年在定州,那些经历过的老人们提起鬼子“五一大扫荡”来,还恨得牙根直痒痒,饱含期望地说:“现在的年轻人要是知道这段历史,我们的苦也就不白受了。”
说冀中“五一”反扫荡的斗争英勇卓绝是一点也不为过。严酷的现实和艰苦的环境,并不能使中国人屈服。相反,望着乡亲的泪眼,听着报仇的呼声,八路军好汉们拿出了十二分的智慧和勇气,拼了命地跟日本鬼子干!打得鬼子心惊胆寒,惶惶不安,日本小兵们赶紧拜认中国的干妈以寻求庇护。冀中八路军在那个期间的战斗激烈、精彩、典型,是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篇章。
我们要讲的主角该出场了,他们――就是八路军冀中军区二十二团。他们在“五一”反扫荡中的英勇事迹,在程子华政委的《冀中军区“五一”反扫荡总结》中占了很大篇幅,主要故事也有不同版本流传,在军史上只有故事梗概和统计数字,本文讲述的是亲历者们叙述的详情。参考了左叶回忆录、采访记录和有关史志编写。
八路军冀中军区二十二团
话说当时冀中军区二十二团按照精兵简政的方针,于一九四二年初缩编为基干团,有四个大步兵连,还有侦通连和警卫连,全团近千人。活动的区域是第七军分区,大约就是今天保定和石家庄之间的晋县、深泽、无极、新乐、藁城、定州、安国、安平一带。
二十二团的英雄好汉们都是些什么人?团长左叶,政委梁达三,总支书记贺明,特派员扈俊英;二参谋刘锡福、三参谋赵士珍、四参谋张帆、民运宣传股长吕克。一连长吴濬池,二连长王国旺,三连长张木三,四连长黄德,侦通连长刘子贞,警卫连长陈建德。全团的战士清一色是18-20岁的棒小伙、子弟兵。团长和政委都是参加了长征的老红军,严酷的战争磨炼出他们英雄本色。
其中团长的经历最具有传奇色彩。
团长左叶
出生在井冈山麓的左叶,少年就参与了著名的“永新暴动”,红四军干过炮兵,当过红军团长、师参谋长、军团后勤部长。运动战是红军的长项,在长征中负责后卫的红八军团面临覆没危险的关键时刻,左叶果断制止了分散突围的错误行动,组织仅剩的警卫后勤部队,扔掉辎重、编挑夫入红军,一举突破湘江防线,拼死也要追上主力红军。已经与中央失去联系的红八军团,在重围中能够奇迹般地渡过湘江,被与李德争论的毛泽东列举为红军有战斗力的明证。
左叶被编入红五军团后,在军团长董振堂的身边又颇得积极防守的真传,为以下要讲的故事做了铺垫,当然更体现在解放战争的四平保卫战。
作为四平保卫作战的主要指挥员,其组织构筑的梅花防御工事蕴含着高超的机动防守艺术,使全部美械的国民党王牌部队始终被阻击在城外,直至一个多月后民主联军主动撤离。这个过程被实地观察战役的苏军高级情报官员牢记在心,以至于解放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伏罗希洛夫访华点名要见左叶。中央指定左叶陪同,可又引出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英雄惺惺相惜,原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在提及他指挥的著名的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时,说是吸收了一个老红军的经验,这个老红军指的就是二十二团左叶团长。这都是后话,正所谓英雄团里出英雄并不偶然。
“五一”大扫荡
言归正传,咱们先从五一扫荡的头几天讲起。
“一九四二年四月间,接冀中军区司令部电令,大意是:晋察冀军区指令,日寇主力会师华北准备大“扫荡”。摧毁华北根据地,命二十二团准备转移到比较机动的地区以利作战。”
鬼子为什么要搞这个“五一大扫荡”呢?
冀中是地处津浦、平汉北宁与德石四条铁路干线之间的大平原,即所谓四战之地。人烟稠密,物产丰富。日寇一向称之为八路军的衣粮库,具有重要的战略经济地位。日寇为实现其“确保华北必先确保平原”的野心,于二月召集军事会议,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岗村宁茨把扫荡重点地域放在河北省平原地区,忘想毁灭冀中平原根据地,一举使冀中平原根据地变为所谓“治安地区”。
鬼子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
四月初 “扫荡”冀东地区,四月下旬 “扫荡”冀西地区,四月底 “扫荡”冀南地区。这样,日寇通过以上这些“扫荡”和“蚕食”基本切断了冀中根据地同其它地区的联系,形成了对冀中根据地南部的大包围。
“五一”扫荡的主要部署是什么?
日寇调集五万多人的兵力,使用七百余辆汽车和大量的坦克,由岗村宁茨亲自乘飞机往返指挥,于五月一日开始对冀中根据地南部的深县、武邑、饶阳、安平、安国、博野、深泽、无极、束鹿、献县、肃宁、衡水、晋县等各县进行“铁壁合围”。点线沟堡互相联接,用所谓“纵横张网,对角清剿,反复合击”的战术,加之实行“三光政策”或故留空隙作诱饵,用“张网捕鱼”的毒计企图一举歼灭我军,摧毁冀中根据地。
我们怎么办?
还得按照毛泽东小本本里的思想办,就像武林秘笈一样,融会贯通了就能打胜仗,这是在生与死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不为什么蒋介石也跟着学来着。对敌斗争要针锋相对,日寇要摧毁我根据地,我根据地军民要坚决地用各种手段回击日寇,来保卫根据地,胆小就别想生存下来。
按照上级的指示,八路军正规部队换上了便衣,分散成以营、连为单位的小部队与敌人周旋。二十二团在这次反扫荡中,总结出了速战、速决、速走的“三速”战术,比较好地应对了“拉网大扫荡”。且看扫荡开始的五月一日这一天:
故事一:半天没伏七次
“五月一日,二十二团兵分两路迎敌,主力集结在无极县东北地区打击日寇的步、骑、炮兵。从早晨到中午,从南往北、从西往东从北再往南,用声东击西的战法处处打击敌人。先后在无极县的小吕村、王村、大陈村、赵户村、西宋村、东宋村、深泽县的贾村连续设伏七次。这七个伏击战打得日军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而二十二团无一伤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陈村的伏击战中,二连特等机枪射手边成杰只打了二十四发子弹即伤亡日寇二十七人。
在四月份动员作战时我们已明确地宣布:只求灭敌不求缴获,消灭日寇有生力量,保卫人氏的生命财产,坚守根据地。这七个战斗,给了扫荡之敌的先头部队当头一棒。打击了日寇不可一世的骄横气焰。
战斗结束后,二十二团一部在无极县的蔡庄,总结了这七次伏击战的的战斗经验,初步形成了“三速战术”。
从“五一”开始,二十二团每天与日寇作战,甚至一日数次作战。如“五一”那一天全团就有十次以上的战斗。我们是根据毛主席的战术思想,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打法,采取顺手牵羊的战法。那时部队只要敢打,可以说随时随地都能与“扫荡”的日寇作战。二十二团把积极主动地与日寇作战叫做
欢天喜地度春秋,
对日作战争自由。
一日三战不嫌多,
日寇不来我自求。”
注:
1. 作者:吴梁殿
2. 文中引号部分大部分引自左叶回忆文章及22团老战士座谈会资料
(待续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