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宋庄战斗的历史地位
《鬼子进村》作者 丁晓山
关于宋庄战斗的历史地位,我们今天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个层面,从“五一”反“扫荡”的历史来看,宋庄战斗无疑是一大亮点,吕正操同志的回忆录中列为专门一节。可以设想,假如没有宋庄一战,“五一”反“扫荡”的历史当然依旧是可歌可泣的,但是毕竟要逊色不少,丢分不少。
第二个层面,从我军军事来看,宋庄战斗的历史地位应该说是被低估了,应予重新评价。
首先,宋庄战斗是一次敌强我弱情况下打赢的战斗。我军自1927年建军以来到1942年,一直是处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但具体到某次战斗、尤其是胜仗,又往往是我强敌弱,如平型关战斗,我军集中115师主力伏击敌一个辎重大队;齐会战斗,集中七个团打敌27师团一个大队。所以十大军事原则才会有一条: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而宋庄战斗是不折不扣的敌强我弱,具体史实大家都很清楚,这里就不说了。
其次,宋庄战斗是一次成功的平原村落防御战。我军自建军以来一直到抗战初期,所打胜仗多以山地为主,抗战初期的平型关,响堂铺及新四军的韦岗初战等等,都是在山地至少是丘陵地带打的。而平原地区,是对机动性好、火力有枪的日军有利的。在这样的地方以少胜多,显然比在山地更加困难。新四军方面在平原也打了不少好仗,比如黄桥决战,以少胜多,但毕竟是同国民党打。又如1943年春新四军3师7旅19团刘老庄82烈士,防守淮阴刘老庄,全部牺牲,朱总司令当时很赞誉这一战斗,但是如果也和宋庄战斗一样打得巧,或许不会伤亡这么大。
再次,宋庄战斗是在敌军气势最为狂妄时打的一次胜仗。“五一”“扫荡”敌情严重,乌云压顶。当时地方干部有传言说敌人有二、三十万!日军的气焰可以说是最盛的时候,日军41师团坐闷罐火车从山西调往冀中时,军官“传达”所谓太平洋圣战的喜讯,车厢内一片欢腾,歌声不断。客观地说,“五一”大“扫荡”期间,日军士气高涨,部署周密,而宋庄战斗恰恰就在此时予以日军狠狠一击。此战后日军有人自杀,也是心理落差太大。开句玩笑,就好比是在股市一片绿时的一枝独秀,就好比的在打篮球久不得分时进的一个三分球,尤为难得,让人荡气回肠,难以忘怀。
总之,我们今天从军史上看,有必要对就宋庄战斗有新的认识、新的评价。我个人认为,宋庄战斗是我军在抗战时期打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平原村落防御战,其实践丰富了我军的游击战思想。吕正操同志在评价宋庄战斗时说:“宋庄战斗的影响极为深远”,还是很准确的。可这么一次“影响极为深远”的战斗,在军事上的地位长期以来是被低估了。
第三个层面,从我国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看,宋庄战斗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也必将留下光彩夺目的一页。
打仗,要有勇有谋。最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变。如果当时不是22团的兵,而是县大队的兵,可能又是一个打法。宋庄战斗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智慧,历时70余年仍然让人津津乐道,仍然向我们传递着不畏惧任何敌人、任何困难的正能量。
有勇有谋的战将,必将深深植入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说起反抗外来侵略,从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宋代的岳飞,明代的于谦、戚继光、史可法等等,是有脉络可寻的。这些我们民族的英雄,各有各的特点,如岳飞的岳家军,其实不是宋时的国防军,二是类似东北抗联的民众武装,能做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是多么难得。又如戚继光,他是军人世家,从小立志从军,中过武举。看他留下的《练兵实纪》、《纪效新书》等著述,你会惊叹这个人是多么动脑子解决当时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他当时面对的新问题,就好比左叶前辈面对冀中日军的所谓“快速部队”一样,都是前所未闻而又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
过去一说起中华民族,就说是“勤劳勇敢”,这当然不错,但似乎还可以加上四个字“机智灵活”,只有勤劳勇敢没有机智灵活,这个民族是难以繁衍几千年的。《易经》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之一,强调的不就是一个“变”字吗?我们要很好地总结宋庄战斗体现出的有勇有谋的民族精神,并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传承下去。
最后再小结几句:宋庄战斗是“五一”反“扫荡”时一大亮点,是我军军史上一次影响极其深远的胜仗,其历史地位一直以来是被低估了的。宋庄战斗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又必将载入我中华民族放抗外来侵略的光辉史册。即兴发言,肯定有不善错误或不周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