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陈梦家-作品欣赏

  一朵野花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藐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铁马的歌   天晴,又阴,   轻的像浮云,   隐逸在山林:   丁宁,丁宁, ...

陈梦家-论文著作

  著作书目   《梦家诗集》 (新月,1931年)   《不开花的春》 (中篇小说)1931,良友   《铁马集》 (诗集)1934,开明   《在前线》、(诗集)1932,北京晨报社   《梦家诗存》、(诗集)1936,时代   《新月诗选》(选编)1931,新月   《武威汉简》 (文物出版社,1964年)   《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 (1936)   《西周年代考》 ...

陈梦家-风格

  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在抒情诗上。在创作中,他首先著力的是塑造特具个性的抒情形象,深受徐志摩飘逸潇洒诗风的影响,但更写出了自己的纤柔、婉丽以及那淡淡的哀愁。这种超然于现实和时代之外的浅吟低唱,很能代表后期新月诗人的共同特色。   综观陈梦家的诗作,可以体味到一个飘逸的虔诚的青年诗人的总体形象。阅陈梦家的诗,处处感受到一种纯练而质朴的美。陈梦家的诗意境和风格虽淡如轻烟,却不陷于一看兴尽的境地(希隽:...

陈梦家-个人成就

  诗人陈梦家   陈梦家在三十年代的诗名很大,曾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一起被目为新月诗派的四大诗人。   陈梦家自幼喜读古诗,尤其是唐诗,并长期在教会学校学习,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非常浓厚的宗教气氛中度过的,在他的世界观与艺术个性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16岁开始写诗。其诗先学徐志摩,后学闻一多。   1929年10月,在《新月》杂志发表处女作新诗《那一晚》,引起诗坛瞩目。后又以陈漫哉为笔名发表...

亲植桃李千树发———纪念金仲华同志诞辰100周年

  今年4月1日,是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同志诞辰100周年。此时此刻,对我们这些在他亲自培育下成长的国际问题工作者来说,更是思绪萦怀,仰慕殊深。   金仲华同志一生正直,追求真理,博学多才,笔耕不辍,为我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作为《世界知识》的发起人和主编,就以文笔犀利的政论启迪人民、揭露敌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了大...

百年金仲华把什么留给今天(图)

  阳春4月,江南桃红,北国杏花。4月1日,在上海,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持,有关国际问题研究者来到宋庆龄陵园,拜谒了金仲华墓。次日,在浙江桐乡,举行了金仲华雕像揭幕仪式。许多老新闻工作者相聚在一起,纪念金仲华诞辰100周年,缅怀这位中国近代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中国新闻社首任社长。   茫茫世界,滔滔人海,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什么有一些浪花飞溅得更高?   新中国成立后,金仲华任上海市...

傅雷-家书名言

  一、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二、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预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   三、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四、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五、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傅雷-人物评价

  翻译名家傅雷先生毕生致力于译介西欧文学名著,以启迪民智、拓展读者精神视野为己任,数十年来,翻译过三十多部经典作品,在这洋洋五百余万言的译作之中,尤以巴尔扎克及罗曼罗兰的小说,最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然观其一生,在世时饱经忧患,弃世时含冤莫白,似乎尝尽了人间的不幸与委屈,傅雷是否曾经恨过、怨过?   不!傅雷不怨、不恨,却怀着满腔怒火,难以宣泄。正如傅聪所说,他心目中的父亲,就像一个寂寞的先知、...

傅雷-迷雾的爱情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傅雷与梅馥感情甚好。一个端庄秀丽,一个儒雅稳重。自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两人订婚后不久,傅雷远涉重洋赴法留学。留学期间傅雷满腹的孤独与思念在朱梅馥的开导下荡然无存。并且与一位迷人的法国女郎相爱。   但东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让这份感情不能长久。傅雷骨子里的中国传统与保守使他无法忍受女友同时交几个男朋友的行为,深思熟虑下,傅雷决定回国。他明白那远隔重洋默默的牵挂,才是一种恒久...

傅雷-主要译著

  《亚尔培萨伐尤》 ,上海骆驼出版社,1946年,1949年;   《欧也妮葛朗台》 ,三联书店出版,上海,1949年;   《高老头》 ,三联书店出版,上海,1950年;   《贝姨》 ,平民出版社,上海,1951年,1954年;   《邦斯舅舅》 ,平民出版社,上海,1952年,1953年;   《夏培尔上校》 ,平民出版社,上海,1954年;   《雨儿胥米露埃》 ,人民文...

傅雷-历史地位

  作为翻译家,人们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一位严慈的父亲,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感动了数百万读者。他就是傅雷。   《傅雷家书》出版十八年来,五次重版,十九次重...

沈知白-作品

  理论著述有:《中国音乐史纲要》、《元代杂剧与南宋戏文》、《西洋音乐流传中国考略》、《中国音乐、诗歌与和声》等;译著有《民族音乐论》(R.沃恩威廉斯著)、《配器法》(W.皮斯顿著)、《意大利歌剧的起源》(罗曼罗兰著)、《萨尔瓦多丹尼尔》 (法尔默著)等。他也从事音乐创作,作品有《管弦乐小组曲》、管弦乐《花之舞曲》、民乐合奏曲《洞仙舞》以及若干舞剧音乐和钢琴曲等。

纪念储安平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随想

  储安平先生是现代中国典型的宪政民主信念的信奉者和追求者,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以及新闻自由的信奉者、追求者和践行者,是尝试通过真实、真诚、合理以及建设性的言论批评,帮助执政党兴国理政的践行者。在20世纪50-60年代的那个特殊时期,储安平先生为他的政治信念和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他所信奉和追求的社会理想在当代中国不仅没有灭绝,反而在中国社会这块辽阔的土地上扎根发芽、生生不息。作为当代中国社...

储安平著作

  小说及散文   〔1〕说谎者(小说集) 上海书店1992年12月影印版   〔2〕给弟弟们的信(散文集) 开明书店1936年出版   〔3〕英国风采录 商务印书馆1945年出版   〔4〕英人法人中国人 观察丛书1948年出版   〔5〕英国和印度 科学书店40年代出版   〔6〕玛纳斯河垦区-新疆旅 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出版   〔7〕新疆新面貌-新疆旅行通信集 作家出版社...

储安平与“党天下”

  1957年4 月1日,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在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要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时风中,储安平似乎恢复了40年代後期创办《观察》时的精神状态。   1957年6月1日,在统战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发言,提出震撼全国的党天下之谏。即随後发表於第二天《光明日报》的《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一文,认为党领导国家并不等於这个国家即为党所有,大家拥护党,但并没忘了自己也还是...

储安平与《观察》

  1946年9月,储安平在上海创刊《观察》,该周刊继承了《客观》的自由主义作风,以知识份子的良知和责任感,要求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立场,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地进行自由评说,希冀靠言论的力量影响政府的决策,并以此唤起社会的良知。《观察》云集了一大批最著名的自由主义作者,认为有权利用言论的力量批评政府及各方面力量,以坦率、公允和智慧的笔调吸引了大量的知识份子读者,销量从400份迅速飙升到...

储安平与《客观》

  《客观》周刊1945年11月创刊于重庆,发行人张稚琴,主编储安平,编辑有吴世昌、陈维稷、张德昌、钱清廉、聂绀弩。储安平以安平署名,为《客观》撰写客观一周专栏文章。他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认为国民党的腐败已使它失去了革命的活力,尤其以一党专政抗拒国家民主化进程。他也批评共产党,承认共产党有刻苦精神,但不承认极端的社会主义能适行於中国,认为在一个讲究一致的政党统治下,人民是不会有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的,...

致意老舍——“文艺界尽责的小卒”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正式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老舍真诚地说: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老舍是全国文艺界...

老舍-人物评论

  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剧本、散文、诗歌(新式之外包括歌词、古词和旧体诗等),几乎什么形式都涉及了。已经出版的《老舍文集》19卷,总共有一千万字之多。谈现代长篇小说的生成,你不能超越他;回顾现代讽刺幽默精神,离不开它;讲到中国话剧的民族化,自然不可绕开老舍;而要认认真真地总结中国现代白话的历史,想像我们每个人今天嘴里说的或笔下写的现代语言文字。更是不可忽视他的存在。   ...

老舍-故居

  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生于北京,逝于北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的街巷胡同,留下了老舍深深的人生足迹。人们都说北京的胡同很规整,或东西或南北,方向分明。其实也不尽然。在老舍的传世之作《四世同堂》里,曾经描写过一条形态特殊的胡同,那就是小羊圈胡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舍是这样写的: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
  共13484页,到第 页